查看原文
其他

校庆节 | 《湖州日报》专版报道!

湖州学院 2024-05-03

4月16日是湖州学院校庆日。今天,《湖州日报》以《湖州学院高质量建设应用型大学蹄疾步稳——姓湖州 兴湖州》为题,专版报道我校全校师生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坚决扛起“湖州学院姓湖州、湖州学院兴湖州”办学使命全力将学校打造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聚集地、科技创新地、文化辐射地,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州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湖州学院高质量建设应用型大学蹄疾步稳 

姓湖州 兴湖州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高校与城市是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自2021年4月转设以来,湖州学院始终明确“全国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紧紧围绕“高水平”“理工类”“小而精”的办学定位,在“两个先行”和打造“六个新湖州”的实践场景中展现担当作为。

湖州学院姓湖州,湖州学院兴湖州。全校师生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全力将学校打造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聚集地、科技创新地、文化辐射地,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州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才为要铸实力

眼下,湖州学院生命健康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孟跃正在着手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及其在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方面的研究。他介绍,这项研究将通过精心调控材料的纳米结构实现对材料物化性质的精确把控,从而优化材料光催化性能,使得污染物降解更为高效精准。此外,也将在能源利用、医学等多个领域引发革命性的变革。

孟跃是浙江省首批新材料产业智库专家。近三年,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市公益性重点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各级政府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视,支持力度也很大,为我们青年教师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他感慨。

孟跃博士及他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是该校推进人才强校的一个缩影。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坚定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把师资引进作为“一号工程”,坚持外引内培,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重点围绕湖州的八大新兴产业链,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制度,出台“双师双能”“赴企挂职”“苕溪学者”等相关制度文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需求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认定首批“双师双能”型教师133人,遴选首批“苕溪学者”拔尖人才和青年人才15人,选派5位优秀青年博士参加湖州市科技局“蒲公英计划”,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去年,湖州学院新增湖州市E类及以上人才27人,引育博士45人,高级职称20人,教授10人。

自2022年开始,湖州学院全面开展“白鹭齐飞 夏耕育人”产教城融合育才实践活动,以成立临时党支部联建等形式搭建优质实践实训平台。经过两年的努力,近4000名师生深入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进一步深化校企人才交流、扎实推进留湖就业工作。去年,学校就业率和升学率稳中有升,留湖就业创业学生超500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杨祖雪老家是贵州的,她在“白鹭齐飞 夏耕育人”产教城融合育才实践活动来到长兴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实习,接触到许多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了解了现代化汽车的生产流程,感受到湖州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潜力。毕业后的她已经在湖州一家企业入职,她说会用自己所学为湖州城市发展助力。

高校是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重镇,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职能,湖州学院将持续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湖州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助发展

近日,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审办法》评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奖励办公室批准,由湖州学院共同申报的项目《高精密抛光系统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和《慢性气道疾病“预防管控”体系建立及应用》均获得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高精密抛光系统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由湖州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曹枫教授主持开展。“项目依托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湖州市首台套项目等课题,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针对高精密抛光系统关键技术,分别从抛光机械、研磨介质、抛光液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了不同类型的金属工件实现高精密滚抛加工的难题,实现了对德国罗斯勒公司同类产品的技术赶超和进口替代。”曹枫说,这对促进湖州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市孕育高校,高校反哺城市。去年以来,学校牢固树立“湖州学院姓湖州、湖州学院兴湖州”办学理念,围绕“共同富裕”先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等省市委中心工作,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完成2项服务县区重大项目,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围绕高质量服务区域产业签订横向科研项目126项,合同金额近两千万元。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校地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眼下,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各地发展的热词。学校服务地方发展处负责人陈国锋介绍,学院精准对接湖州地方产业需求,强化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指导学院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将产业生产难题作为主要攻关方向,让研究更加务实有用,助推湖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传统商贸企业现有的供应链运营有哪些提升空间和方向?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创新营销,深度挖掘消费潜力?上个月,湖州学院和浙北大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大数据与新零售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创新校企联手共解命题,旨在发挥“本土企业”和“本地高校”的双重优势,在设备、设施等硬件资源和师资、岗位等软件资源方面,充分开展共建共享,为全省传统零售业的发展提供可操作、可推广经验。

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湖州学院稳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申请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供应链管理2个专业、撤销历史学、美术学2个专业。获批市级一流学科5个,市级一流专业5个,获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5个新增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


文化赋能强内涵

目前,由湖州学院何俊教授担任总负责人的被立项为2023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的《胡瑗“湖学”与宋学研究》正在顺利进行中,课题组成员对需要用到的研究资料进行了认真搜集整理,并形成了部分的书稿和研究成果。

“我们课题组成员将会进一步举办关于‘湖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会,深入挖掘‘湖学’的当代价值与作用,将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文新湖州的建设。”何俊介绍,通过发扬“湖学”荣光,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力度,对于推动湖州的城市建设,提高湖州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迈上新征程,当下的湖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估文化价值、激发文化自信,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助推高质量赶超发展的硬支撑。

上个月,由湖州学院与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联合创办的“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苏轼文化研究会”揭牌成立。研究会的成立,填补了我市没有苏轼研究机构的空白,为打造“苏轼在湖州”文化品牌、助力人文新湖州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成立全省首个英烈研究跨界联盟,与地方文史专家合作,挖掘整理的英烈事迹达四十余篇,创作了《浙西抗战精神的由来、内涵与特点》等一批研究文章。

地方志凝聚着地方历史文化的精华,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今年,湖州学院人文学院组织学术力量,成立湖州史志编纂研究中心。“我们与地方部门机构合作,将吸纳市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打造高水平湖州历史与地方志编纂、研究平台,通过编纂志书赓续湖州文脉,为各级领导实施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中心主任刘正武说。

文化赋能激活乡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位于南浔区和孚镇云东村的倪家溪古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是典型的江南村落。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师生们通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为村落的保护发展做了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

“根据村子的文化与景观特色,可以于中村、北山、南水布置多元素江南传统文化体验节点,并融入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打造从早到晚的全天候江南水乡体现项目,让游客沉浸于最忆江南的美好乡村场景中。”设计学院副院长毛攀云说。云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泉涌感慨,学院设计的方案拓宽了村庄发展思路,有利于古村落文化保护,对村里启发很大。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眼下,湖州学院西塞山新校区正在火热建设中。学校将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为使命担当和应尽之责,为建设“六个新湖州”贡献湖院智慧和力量。

往期回顾


_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我们一起行动!

► 点击阅读


_

体测急救包|攻略在手 体测不愁

► 点击阅读


_

湖州学院2024年“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招生综合素质测试公告

► 点击阅读



融媒体中心

排版 | 李   未

责编 | 史   册 张  祁

终审 | 谈铮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